近日,市红十字会组织召开全市红十字系统2025年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4年工作,安排部署2025年任务,交流红十字工作经验。市红十字会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全体干部,各区、县(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秘书长和工作人员,红十字救护阵地、红十字生命守护圈、博爱系列项目等基层服务阵地代表,服务亚冬会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和高校赛场侧志愿者代表等共180余人出席会议。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琳出席会议并做工作报告。会议由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孟铁锋主持。
会上,道里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威、五常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香春、市红十字会金翼爱心志愿服务队队长吴琼、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副书记王晶鑫分别代表区、县(市)红十字会、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和学校红十字组织发言,总结2024年工作体会并结合各自领域分享了工作经验和创新举措,为进一步推进全市红十字系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学习借鉴。
道里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威做交流发言
五常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香春做交流发言
市红十字会金翼爱心志愿服务队队长吴琼做交流发言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副书记王晶鑫做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红十字会的指导下,全市红十字系统聚焦主责主业精准发力,打造了“红十字生命守护圈”、红十字志愿服务助力国际体育赛事等具有省会城市辨识度的红十字品牌,完成了具有历史性突破的护航亚冬任务,创造了多个领域的历史新高,整体工作实现了“全市创品牌、全省当排头、全国争一流”的赶超晋位。
一是亚冬会服务保障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海华会长的把关指导下,促成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亚冬会组委会签约合作。在亚冬会期间,通过“N+”系列行动确保护航亚冬圆满收官。护航亚冬工作动态被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凤凰网、极光新闻、龙头新闻、《奋斗》杂志等多家媒体报道,单条新闻日浏览量最高达110万次以上。中国红十字会官网、《中国红十字报》、亚冬会官微均在头版头题报道“红十字与亚冬同行”工作综述,全面报道市红十字会护航亚冬的工作成果。
二是主动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总计656.17万元,获得支持年度总额创历史新高。“博爱家园”、“博爱卫生站”、“博爱校医室”、“微型救护站”及尚志市老街基乡龙王庙村灾后重建项目等均已落地见效。
三是全力打造应急救护阵地,建设数量创历史新高。在亚冬会竞赛场馆和“三村”等非竞赛场馆、重要交通枢纽、旅游景区及文博场馆等114个单位的206个公共空间布设红十字应急救护一体机和微型救护站。在全省首创打造“红十字生命守护圈”,以道里区中央大街为代表的“生命守护圈”实现九区全覆盖。《中国红十字报》刊发《凝聚“红资源”释放“热效应”——哈尔滨市红十字会服务冰雪经济发展思路及启示》综述,“生命守护圈”工作经验在全国红十字系统推广。
四是2024年是市红十字会近五年来迎接国家各部(委)、兄弟城市来哈考察指导、调研学习,级别最高、频次最多的一年。先后迎接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红十字报刊社等部委主要领导的视察指导和南京市、东莞市同仁的调研学习,对市红十字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市红十字会报送的《党旗引领“人道红”开创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经验材料,被市委社会工作部上报中央社会工作部做经验推广。
五是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组建红十字冰雪救援队和水域救援队,参与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轮滑马拉松世界杯、亚洲速度滑冰马拉松及市直机关冰雪运动会等国际、全市重大赛事应急救护保障。指导成立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志愿护理服务队和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志愿护理服务队,探索推动红十字志愿服务与专业医疗资源协同发展,推进群众性应急救护与院前医疗急救深度融合。
会议强调,2025年,全市红十字系统要围绕推进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全国一流”红会目标,认清形势,高点站位,凝聚共识,勇毅前行,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以思想解放激发内生动力。要认真贯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即将召开的省红十字会会员代表大会精神,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工作,积极谋划符合区域特点和红十字特色的品牌项目。要重视主业融合,强化“开门办会”意识。要聚焦红十字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创造性地抓好治理结构优化、服务阵地提质、基层组织延伸、人道服务升级等工作落实。
二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惠民利民行动提升服务质效。扎实开展“公共场所AED配置+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借助“三献”宣传和融媒发布等手段,加大红十字“爱心相髓”和“生命接力”品牌宣传力度。深入实施救援队赋能计划,创新开展以水域救援队和冰雪救援队为主体的全市综合性应急救援演练,组织市、区(县)两级救援队深入基层阵地开展公益培训、便民服务,主动为大型赛事和重大活动提供专业化应急保障。
三要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以人道服务助力宜居城市建设。紧跟“互联网+”筹资发展趋势,围绕救灾、助困、助学等不同领域,精准策划实施“小而美”的人道服务项目。要扩大精准帮扶覆盖面,持续做强做优“红十字博爱送温暖”等特色品牌项目,推动人道资源进一步向易受损害人群倾斜。充分发挥团体会员单位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企业走访和捐赠人联谊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公益伙伴参与度,在合作共建中争取更多支持。
四要坚持延伸阵地服务触角,以共建共享提高治理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固强补弱”的原则,结合市、区(县)实际,分阶段、分类别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社区红十字服务站、博爱家园等阵地提档升级。要按照“一区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的思路打造特色服务阵地,最大限度发挥阵地服务功能。要推动阵地的红十字元素融入各区、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努力实现人道工作“一站式服务”。要坚持把规范会员管理与推进基层组织覆盖工作同落实、同开展,持续推进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两新”领域建立红十字基层组织,全面扩大红十字工作“朋友圈”。
五要坚持弘扬时代精神,以文化赋能擦亮红十字品牌。围绕“5·8世界红十字日”“红十字博爱周”等关键节点,创新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全方位展现红十字工作成效。要持续深化“志愿服务中高考”等志愿服务品牌,认真选树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为志愿服务攒足发展后劲。各区、县(市)红十字会要加强与当地教育部门的联动协作,充分发挥学校微型救护站的资源优势,持续推动应急救护培训、防艾同伴教育等红十字特色活动进校园,持续将红十字文化融入德育教育。
(供稿:综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