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第26个“世界急救日”,深入实施健康哈尔滨行动,进一步拓展交通运输场站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提升地铁工作人员和广大市民自救互救能力。市红十字会联合地铁博物馆站开展“生命接力站”应急救护公益普及活动,通过三大场景化教学区域同步授课,让应急救护知识走进地铁,为城市轨道交通注入生命力。
活动现场,按照急救场景精准划分三大区域,覆盖不同人群的应急救护需求:
·成人心肺复苏区域: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以模拟人为教具,详细拆解成人心搏骤停后的急救流程,从判断意识、开放气道到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钟),同时演示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让市民们掌握“CPR+AED”的黄金急救组合。
·创伤包扎区域:针对地铁场景中可能出现的擦伤、割伤、骨折等情况,救护师资现场演示三角巾、绷带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头部、四肢创伤的加压包扎技巧,以及骨折临时固定的关键要点,地铁工作人员与市民分组实操,在互动中熟练掌握“止血、包扎、固定”的基础创伤处理流程。
·婴幼儿急救区域:聚焦家长群体需求,师资重点讲解婴儿、儿童心肺复苏的特殊操作——如婴儿按压用两指、儿童用单掌,以及婴幼儿的气道异物梗阻,通过婴儿模拟人演示动作力度与节奏,帮助家长学会应对突发窒息的紧急处理方式。
“以前总觉得急救是医护人员的事,今天亲手练过才知道,普通人也能学会救命技能!”参与活动的市民李女士说道。地铁工作人员也表示,掌握这些急救技能能够更好地应对站内突发状况,为乘客提供及时救助。
此次“市红十字地铁生命接力站”活动,不仅是市红十字会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的首次探索,也为地铁公共服务注入了“急救力量”。下一步,双方将持续探索公共空间与应急救护的融合模式,推动更多“生命接力站”覆盖市民出行场景,让急救知识成为全民必备的“安全技能”,共同守护城市公共安全。
(供稿:业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