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工作动态

哈尔滨市呼兰区红十字会:扎实推进“三救三献”工程宣传阵地建设 将关爱与温暖洒向城乡每一个角落​


       在萧乡这片处处洋溢着温情与希望的土地上,哈尔滨市呼兰区红十字会积极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扎实推进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人体器官捐献“三救三献”工程宣传阵地建设,锁定线上线下,聚焦流动场所,将关爱与温暖有效地洒向城乡每一个角落。


       ——锁定线上线下,构“三救”宣传大网络

       “呼兰区红十字会精心制作了内容极为详实的宣传资料。其中不仅全面涵盖了申请条件、申请资料等必备信息,还细致入微地阐述了审核流程以及咨询方式等关键内容。这些资料为我们申请国家救助指明了方向路径,少走了不少弯路!”白血病患儿小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小李的家长纷纷表示。

       白血病与先天性心脏病,如同沉重的阴霾笼罩着患儿家庭。为了驱散这片阴霾,为这些家庭带来曙光,近两年,呼兰区红十字会一方面通过纵横交错的乡镇街道服务网络及社区(村)服务中心载体,建设宣传栏和宣传角,通过宣传海报和宣传手册的默默诉说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现场解答贴心关怀,解决患儿家庭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社区(村)微信群的即时互动,公众号的广泛传播等多种渠道,将这份希望的火种播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两年来,全区先后有5人得到了及时救助,1人正在申请审核中。让政策切实下沉到一线,真正做到有需求就有帮扶、有帮扶就有成效,实实在在地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家庭,使每个救助的白血病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庭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之火。同时,区红十字会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多方筹集款物,不断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共筹集发放救助款物价值65万余元,对上争取到疾病应急救助金262万元,总受益人数达400余人次。

       为了提高公众的应急救护能力,区红十字会聘请省市区资深师资讲师授课,精心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宣传教育。培训内容涵盖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常见急救技能,以及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知识。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现场演示、模拟操作等方式,让学员们亲身体验急救过程,掌握急救技能。培训采取公开课件的方式,方便学员们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进一步扩大社会传播教育面。
       截至目前,区红十字会共举办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培训42期,共有1394人考核通过取得了应急救护培训证书,总受益人数达到了近7000人。这些经过培训的人员,将成为社会应急救护的重要力量,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挽救生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 聚焦流动场所 建“三献”宣传主阵地

       “一本本精心制作的宣传手册,如同无声的使者,向每一个过往的行人传递着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流程。”“每一次的翻阅,每一次的驻足,都是一次生命的触动。”市民们纷纷为区红十字会宣传工作留言点赞。

       为了提高公众对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人体器官捐献“三献”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呼兰区红十字会将社会公共服务大厅、候车室、商业街、公园、广场、公交站点等重点区域确定为“三献”宣传的主阵地。


       在这些流动场所醒目位置,区红十字会设置了宣传栏和宣传架,将宣传手册植入其中,使“三献”工作的曝光率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在重点区域的强化宣传,进一步推动了“三献”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拯救更多生命汇聚起强大的力量。两年来,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万余份,集中开展无偿献血活动12次,共有410人参与献血,献血量达到162,000毫升,为临床医疗救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共办理人体器官捐献85人次,为那些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区红十字会负责人表示,结合工作开展取得的实践经验,今后,区红十字会将不断创新宣传工作方式方法,推动“三救三献”工作在全区城乡持续深入开展,为更多的弱势群体带来温暖和希望,为“七彩呼兰”建设积极贡献红会力量。


(稿件来源:极光新闻)